訴苦大會上,一名解放戰(zhàn)士控訴地主和保甲長壓迫剝削他家的罪行。
新式整軍運動,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史上的光輝篇章,在人民軍隊的建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該運動內容豐富,在各部隊都有著很多鮮活的實踐,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工作經驗。東北戰(zhàn)場的訴苦運動是新式整軍運動的先聲,為后來在全軍范圍內開展的新式整軍運動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
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軍一些部隊就曾通過控訴日軍罪行,使官兵產生了情感共鳴,激發(fā)了殺敵立功的戰(zhàn)斗豪情。進入解放戰(zhàn)爭后,斗爭性質已由民族矛盾轉為階級矛盾,面對革命斗爭任務、對象的變化,針對戰(zhàn)爭初期部隊出現的若干傾向性問題,一些部隊通過控訴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國共和談相關協議,進攻解放區(qū)進行燒殺搶掠的罪行,提高指戰(zhàn)員的階級覺悟。其中,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qū)第3縱隊的訴苦運動,具有一定代表性。
遼東3縱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由挺進東北的冀熱遼部隊和山東部隊的部分骨干力量擴編而成。四平保衛(wèi)戰(zhàn)后,部隊撤往南滿地區(qū),面臨敵強我弱、戰(zhàn)斗頻繁、生活艱苦等種種困難。在嚴酷的斗爭形勢下,廣大指戰(zhàn)員堅信黨的領導,克服困難,勇敢戰(zhàn)斗。然而,也有少數同志經不起考驗,存在幻想和平思想和地域觀念,不愿在東北堅持斗爭;有的連隊紀律渙散,甚至出現逃亡離隊現象;少數新收編和解放入伍的人員中,存在加入“窮八路”受苦受窮,不如在國民黨軍隊生活條件好的錯誤觀念。因此,如何鞏固部隊、加強紀律、提高戰(zhàn)斗力,成為擺在縱隊各級領導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政治工作面臨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縱隊各級領導紛紛開動腦筋想辦法。遼東3縱7師政委李伯秋、宣傳科長呂村夫和20團政委胡寅等,在分析部隊出現問題的原因及解決辦法時,聯想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部隊在山東用控訴日偽軍的罪行來提高部隊覺悟,及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用“誰養(yǎng)活誰”的辯論來解除在減租反霸斗爭時官兵的顧慮,曾經收到很好效果。該師領導決定用控訴地主階級和國民黨反動派壓迫、剝削勞動人民罪行的辦法,來改善官兵關系、鞏固部隊、調動積極性、提高戰(zhàn)斗力。
二
1946年7月下旬,遼東3縱7師的領導在連以上政工干部會議上,強調要用階級斗爭的學說來教育部隊,解決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的問題。師政治部提出了“是窮人養(yǎng)活富人、還是富人養(yǎng)活窮人?”“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等10多個問題,讓大家回去組織部隊討論。很快,一場轟轟烈烈的訴苦教育大討論,在各單位廣泛展開。
遼東3縱7師20團3營機槍連2班副班長任紀貞在討論中,用他的父親除了給地主放羊外還得干其他農活,最后累得吐血,臨死時想喝碗小米粥地主都不給的事實,控訴了地主階級的罪惡。3營9連指導員趙緒珍從任紀貞的訴苦中受到啟發(fā),聯系連隊實際進行兩個階級、兩種政權和兩種軍隊的對比教育,發(fā)動干部戰(zhàn)士用親身經歷,控訴剝削階級和國民黨反動派對自己的迫害。通過訴苦,大家懂得了共產黨是窮人的救星、八路軍是窮人自己的隊伍、干部戰(zhàn)士是自己的階級弟兄的革命道理。在此基礎上,9連黨支部又發(fā)動大家“挖苦根”,把個人仇恨與階級仇恨結合起來,把仇恨記在國民黨反動派這個總根上,使大家深刻認識到,要報仇、要翻身,就要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之后,9連又開展了“查忘本”和“復仇立功”活動,檢查個人的表現是否對得起以前自己所吃過的苦,表明在今后作戰(zhàn)中將如何復仇、如何立功。師團領導機關及時幫助9連總結了訴苦教育的經驗,將他們的做法概括為“吐苦水”“挖苦根”“查忘本”“下決心”,并正式提出開展訴苦運動,向全師宣傳推廣。
1946年底,國民黨軍集中兵力向我臨江地區(qū)發(fā)動第一次進攻。戰(zhàn)斗中,經過訴苦教育的9連精神面貌有了極大變化,全連官兵團結一致,斗志昂揚,英勇頑強,克服天氣寒冷、供應不足等困難,順利完成了戰(zhàn)斗任務,半數以上同志立了功,涌現出房天靜、侯成安、王福民等一批戰(zhàn)斗英雄。3縱政治部派人到9連調查采訪,認為9連的訴苦教育經驗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便將這些經驗向全縱隊作了介紹。同年7月至9月,3縱利用夏季攻勢結束后的休整時間,部署各師團普遍展開訴苦運動,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經驗。8月26日,《東北日報》刊登《遼東我軍某部根本改造教育工作》的長篇報道,詳細介紹3縱的經驗。該報同時發(fā)表羅榮桓同志起草的社論《部隊教育的方向》,高度評價訴苦運動,要求在全區(qū)部隊推廣該經驗。9月28日,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向軍委上報了訴苦運動的經驗。同日,毛澤東同志親自對經驗介紹作了修改,并轉發(fā)全軍,提出要發(fā)動干部訴苦、部隊訴苦與地方訴苦相結合、發(fā)動地主富農出身的干部揭發(fā)反動制度的沒落與黑暗等注意事項。毛澤東同志關于深入開展訴苦運動的指示,對全軍新式整軍運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
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要求各地更加普遍深入地開展土改運動,徹底摧毀封建土地制度,激發(fā)廣大群眾參軍支前的積極性。朱德在會議上要求軍隊普遍開展擁護土改的教育活動,并通過“一個查階級、查思想作風的運動”來凝聚人心、加強部隊建設。當時,各部隊在開展訴苦運動后,也迫切需要將訴苦教育的成果鞏固下來,將階級教育轉變?yōu)閼?zhàn)斗力。隨著形勢的需要,訴苦運動逐步發(fā)展為以訴苦和“三查”為主的新式整軍運動。
所謂“三查”,就是各部隊在普遍進行訴苦運動的基礎上,查階級、查工作、查斗志,通過不同角度查對土地改革、對地主階級、對解放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問題,對照檢查入伍動機和戰(zhàn)斗表現,然后再訂立整改計劃、寫決心書,將政治工作與軍事工作結合起來,將階級教育和戰(zhàn)場表現結合起來。
作為華東野戰(zhàn)軍大后方的渤海軍區(qū),是新式整軍運動的典型部隊。在工作方法上,該軍區(qū)首先要求從下往上、從易到難地查擺和解決問題,從小問題著手,而且要求盡量在本單位解決,本單位確實難以解決,再報上級解決;其次在部隊中開展民主檢查,廣泛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揭發(fā)軍閥主義作風。他們明確,必須認真地徹底地進行全軍上下毫不例外的“三查”,不允許查下不查上,光查戰(zhàn)士不查干部,要做到“全軍沒有一個空碗(指個人),沒有一口空鍋(指伙食單位)”。他們在各部隊成立了士兵委員會開展工作,實行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三大民主,使部隊中的軍閥主義、官僚主義得到清除,使得士兵們參加該活動的積極性空前提高。1948年1月28日,毛澤東同志批轉了中共中央華東局副書記鄧子恢關于渤海整軍的經驗報告,指出“在一切官兵關系惡劣、紀律不好、戰(zhàn)斗力薄弱之部隊,應采取渤海整軍經驗”。兩天后,毛澤東同志親自起草了《軍隊內部的民主運動》,號召全軍開展軍事民主運動,將新式整軍運動推向了新階段。
理論的武裝是“開啟訴苦閘門的鑰匙”。遼東3縱在訴苦運動中主動地將階級理論聯系部隊實際,使得基層官兵對解放戰(zhàn)爭有了嶄新的認識。隨著形勢的發(fā)展,訴苦運動發(fā)展為新式整軍運動,極大地提高了官兵的思想政治覺悟、純潔了組織、嚴明了紀律、整頓了作風,促進了人民軍隊的政治建設和軍隊建設,對解放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產生了重要影響。